12月7日,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公共关系行业最佳案例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圆满落幕。历经四个月的征集、提名、评审,《文化多元 美美与共——伊利集团跨文化管理》荣获企业文化与内部传播类金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健康食品企业。
伊利集团荣获中国公共关系行业最佳案例大赛金奖
中国公共关系行业最佳案例大赛创立于1993年,是国内创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相关评选赛事,旨在表彰在公共关系领域有突出贡献及模范价值的企业与组织。伊利凭借创新的跨文化管理实践,以及对国际业务经营发挥的显著作用,最终从众多参赛企业中脱颖而出。
以人为本 拥抱多元文化
近年来,伊利加快国际化步伐,通过国际贸易、海外并购、投资自建、战略合作等多项举措,逐步构建起覆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国际化经营网络。
伊利国际化布局覆盖面广,各国国情差异大,如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管理与融合成为伊利走向海外面对的挑战之一。科学有效、切合实际的跨文化管理对提升伊利海外经营效率、实现长期稳健发展至关重要。
为应对国际化进程中不同的文化情境,伊利集团总部与海外子公司共同成立跨文化整合项目组,以推进企业国际化业务为宗旨,开展跨文化管理工作。
为了适应伊利全球化战略目标,2020年,伊利正式将“伊利文化4.0”升级为“伊利文化5.0”,“尊重”作为第五维度加入到“卓越、担当、创新、共赢”核心价值观。“伊利文化5.0”发布后,伊利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各层面,大力推动“伊利文化5.0”海外落地。
伊利文化5.0全球发布
在物质文化层面,以伊利泰国子公司为例,伊利在收购泰国本土冰淇淋企业Chomthana之后,投入大量资金、资源、人才赋能企业发展,全面翻新厂房、食堂,将通勤车更换为空调巴士,打造员工休息区“心岛”以及宣传安全知识的“安全岛”,鼓励员工为公司发展建言献策,为员工未来发展提供平台,创造卓越价值。
在精神文化层面,结合当地文化习俗开展跨文化沟通,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每逢传统佳节,如泰国宋干节、中国春节,伊利泰国子公司都会开展传统美食品鉴、洒水祈福或书法祝福等中泰文化体验活动,增进员工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另外,在公司重要活动期间,则在细节上尽可能融入当地风俗。例如,伊利印尼工厂投产仪式结束后,伊利为员工准备当地人庆祝重大节日的食物——“姜黄饭”,供大家一起品尝。
伊利泰国子公司文化共识研讨会
此外,伊利还开展“文化认可卡”,对标杆员工进行表彰;选拔培养“文化大使”,定期为海外员工开展伊利文化宣讲;每年伊利还会组织全球六万名员工开展以“拥抱多元,心融则融”为主题的“多元文化周”,文化周活动设置中国日、新西兰日、泰国日、印尼日和荷兰日,从“入眼、入耳、入胃、入心”四个维度,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形式营造尊重、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
凝心聚力助推国际化发展
通过实施跨文化管理创新,大力弘扬伊利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满意度不断提升,凝聚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穆罕默德·伊尔凡是伊利印尼乳业生产部的一名员工,2020年1月加入伊利印尼乳业,经过努力奋斗成长为团队技术骨干。穆罕默德·伊尔凡表示:“感谢伊利提供的平台,我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希望公司发展越来越好。”
伊利在海外发展也正在获得当地社会的认可与褒奖。在印尼,伊利作为当地唯一一家中资企业被授予“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成就奖”“振兴经济突出贡献奖”,连续两年获颁“最佳品牌选择奖”;在泰国,伊利作为当地唯一中资企业连续三年被授予泰国食品药品监管局质量奖,并在今年获得“最高质量奖”,连续四年获得泰国“劳动关系与福利杰出单位”;在新西兰,伊利被授予“最佳安全工作场所奖”“最佳民众选择奖”“新中跨境投资奖”等荣誉称号。
目前,伊利在全球已建设15个研发创新中心、81个生产基地,全球合作伙伴遍及6大洲,分布在39个国家和地区,总计2000多家,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伊利进一步提升全球供应链管理水平,实现海内外生产基地间的高效联动,国际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52.2%。
伊利印尼子公司庆祝产品热销
近期,伊利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屡获殊荣。在2023“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年会”上,伊利从全国逾800家企事业单位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六项重磅大奖,成为“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优秀示范单位”,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贡献了伊利思考、伊利实践和伊利经验。
企业走出去,如何实现跨文化管理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伊利则用实际行动率先作答。面向未来,伴随着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日益深入,伊利也将吸纳越来越多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优秀人才。以“全面价值领先”目标为引领,伊利将秉持“卓越、担当、创新、共赢、尊重”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具有伊利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凝聚全球6万多伊利人的力量,携手朝着“全球乳业第一”的目标阔步前行。
中新网广西宾阳12月8日电(记者 蒋雪林)“家乡的风景,是心中美丽的画卷,每一条街道、每一条小溪、每一片树林、每一处水库都让我无限热爱,每一缕阳光都温暖着我的心房。因此,在作画时,我选择以家乡的百合水库为例,那里的风景总是让我流连忘返,是我记忆中家乡最美的风景。”在谈到木片画的创作思路时,广西南宁市宾阳县露圩初级中学252班学生韦萱萱如是说。
图为韦萱萱向画家和露圩初级中学学生介绍木片画。 蒋雪林 摄
12月7日,广西文艺志愿者协会携手南宁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南宁市美术家协会、广西北部湾书画院前往露圩初级中学,举办“文艺下基层”活动。
韦萱萱表示,每次她画木片画时,画作可以抚平她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让她心旷神怡,“所以我大量运用了清新的蓝色、黄色、绿色等颜色,呈现出清新又生机盎然的家乡风景。”
韦萱萱的美术指导老师黄朝辉介绍,露圩初级中学木片画是变废为宝的一种教学尝试。露圩镇周边有多家木材厂,生产中产生大量的木材废片。学校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资源,尝试以木片作为画材,将环保意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美术教育中。
图为露圩初级中学学生以木片、簸箕、帽子为画材,呈现当地的的山歌、战鼓、功夫及跳狮等“非遗”文化及蓝衣壮文化。蒋雪林 摄
黄朝辉是南宁市第四十一中学的美术教师,今年初到露圩初级中学支教。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黄朝辉支教后积极参与宾阳县露圩初级中学南宁市“五项管理”专项课题《开发非遗、水彩画特色课程,丰富农村初中课后服务的实践研究——以宾阳县露圩初中为例》。该课题依托露圩镇浓厚的水彩、非遗文化底蕴,以“非遗传承·水彩留韵”为研究主题,以研发非遗、水彩画校本社团特色课程,丰富学校课后服务为研究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感受水彩艺术之美和“非遗”文化涵养的民族气节中,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黄朝辉介绍,在实施该课题过程中,学校就地取材,除木片外,还以簸箕、帽子为画材,让学生呈现当地的山歌、战鼓、功夫及跳狮“非遗”文化及蓝衣壮文化。
图为宋忠阳(右三)和陈中华(右二)在给露圩初级中学247班学生颜嘉语指导绘画技巧。 蒋雪林 摄
在当天的志愿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广西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宋忠阳,广西知名画家、广西北部湾书画院院长陈中华,广西艺术学院副教授、广西北部湾画院副院长张兴动,南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晓明、何元钊,在露圩初级中学现场展示了绘画技法,并对该校爱好美术的学生给予现场指导。南宁市文联副主席苏黔玲及陈诺、黄祥创、黄朝辉等艺术家也参与了活动。
图为宋忠阳(前排左二)和画家们在作画,吸引大批学生围观。 蒋雪林 摄
露圩初级中学247班学生颜嘉语说:“活动中,我不仅观看了画家们作画,也在现场进行了水彩写生。陈中华和宋忠阳两位画家在看到我的作品后,给予了许多指导,收获颇丰。他们先对我的作品给予了肯定,鼓励我画画时表现要更大胆些,今后继续努力会有更大的进步。他们对我画画给予了一些建议,教我画水彩用色调色时,确定好颜色后用笔要干脆利落,使画面更加干净清新。”
图为陈中华(前排左二)给学校师生展示绘画技巧。 蒋雪林 摄
颜嘉语表示,陈中华和宋忠阳两位画家对作品的指导,使她对水彩画及其他绘画创作有了更强的信心,对画画的兴趣更加浓了。(完)